如何指导养殖户养猪,曾让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畜牧水产局副局长谢开春头疼:“既要防治生猪养殖造成的污染,也要保障猪肉的市场供应。”面对两难困境,南平市创新体制,通过与企业合作,实行养治分离,以科技手段治理养殖污染,实现了猪照养,水变清。
两难:放则持续污染,拆则危及民生
污染有多大,谢开春算了一笔账:一头猪的日用水量20公斤以上,污染量相当于8个成人。更严重的是,按照反映水质污染程度的COD(化学需氧量)指标,畜禽固液废弃物的数据高达20000毫克/升;而城市生活污水不过200毫克/升,也就是说养猪污水的污染浓度是生活污水的100倍。
猪也是延平区炉下镇官庄村农民吴水全断不了、割不下的生活命脉。“我家从1992年开始养猪,猪是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吴水全说,靠着养猪他将两个儿子拉扯大,现在儿子成家后同样以养猪为生,“村里90%以上都靠养猪,我们也知道污染大,但除了养猪别的都不会。”
现实矛盾突出。2013年底,国家颁布《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要求拆除小规模生猪养殖场;2014年和2015年,国家又连续颁布“最严环保法”“水十条”等相关法规。若放任现状,则水源污染无路可解;若强拆猪栏,则影响民生与社会和谐。两难之下,南平如何破题?
破题:养殖零排放,污水变碧波
面对迫在眉睫的水污染问题,南平并非没有尝试。“自2006年起我们便将养猪造成的水污染作为治理重点,政策措施也出台不少,但离目标总有差距。”谢开春说。
按照相关要求,南平将河流沿岸1公里作为禁养区,生猪养殖只能在规划的适度养殖区内进行。“目前禁养区内所有猪栏都已经拆除。”谢开春说,“但不改变生产方式,划定区域仅仅改变了养殖位置,实际上治标不治本。”
转机发生在2014年,当年5月,正大欧瑞信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润农行动”项目落户南平,投资5.5亿元,以“畜禽养殖零排放”为目标。
“我们的秘密武器就是正大集团特有的微生物技术。”公司董事长李建飞介绍,在杨厝村生猪养殖六户联治试点项目现场,由6个大池子组成的固液分离系统和微型简易污水处理系统正在运行。“我们利用管道将地理位置高的养殖场污水引流至处理区域,固液分离后,固体废弃物进行堆肥,液体进入液肥发酵池发酵成为液态有机肥,剩余部分污水进入微型污水处理系统。”
经过一年建设,南坪溪、杜溪两条河流有了集中处理点,未来还会有更多流域采取这种治污方法。如今合计处理猪栏面积78万平方米,存栏猪大约在55万头以上。臭不可闻的污水转化为有机肥,河水重回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