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螨病是以一种慢性消耗的形式,悄无声息地消耗着猪的营养,从而影响猪的生长,降低了猪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了养猪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个过程往往被人们忽视,钱就这样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蠕螨病是以一种慢性消耗的形式,悄无声息地消耗着猪的营养,从而影响猪的生长,降低了猪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了养猪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个过程往往被人们忽视,钱就这样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原虫形态
虫体细长呈蠕虫样,半透明乳白色,一般体长0.17-0.44毫米,宽约0.045-0.065毫米。全体分为颚体、足体和末体三个部分,颚体(假头)呈不规则四边形,由一对细针状的螯肢,一对分三节的须肢及一个延伸为膜状构造的口下板组成,为短喙状的刺吸式口器。足体(胸)有4对短粗的足,各足基节与躯体腹壁愈合成扁平的基节片,不能活动,其他各节呈套筒状,能活动,伸缩,跗节上有一对锚状义形爪。末体(腹)长,表面具有明显的环形皮纹。雄虫的雄茎自足体的背面突出,雌虫的阴门为一狭长的纵裂,位于腹面第4对足的后方。
蠕形螨钻入毛囊皮脂腺内,以针状的口器吸取宿主细胞内含物,由于虫体的机械刺激和排泄物的化学刺激使组织出现炎性反应,虫体在毛囊中不断繁殖,逐渐引起毛囊和皮脂腺的袋状扩大和延伸,甚至增生肥大,引起毛干脱落。此外由于腺口扩大,虫体进出活动,易使化脓性细菌侵入而继发毛脂腺炎、脓包。有的学者根据受虫体侵袭的组织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显著增加,认为引起毛囊破坏和化脓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临床症状
猪蠕形螨虫病一般先发生于眼周围、鼻部和耳基部,而后逐渐向其他部位蔓延。痛痒轻微,或没有痛痒,仅在病变部位出现针尖、米粒甚至核桃大的白色的囊。囊内含有很多蠕形螨、表皮碎屑及脓细胞,细菌感染严重时,成为单个的小脓肿,最后连成片。有的患猪皮肤增厚、不洁,凹凸不平而盖以皮屑,并发生皱裂。
诊断
本病的早期诊断较困难,可疑的情况下,可切破皮肤上的结节或脓包,取其内容物做涂片镜检,以发现病原体。猪蠕形螨感染时应与疥螨感染相区别,本病毛根处皮肤肿起,皮表不红肿,皮下组织不增厚,脱毛不严重,银白色皮屑具黏性,瘙痒不严重。疥螨病时,毛根处皮肤不肿起,脱毛严重,皮表红而有疹状突起,但皮下组织不增厚,无白鳞皮屑,但有小黄痂,奇痒。
流行特点:为接触传染性的,先发生于猪的头部颜面、鼻部和耳基部颈侧等处的毛囊和皮脂腺,而后逐渐向其他部位蔓延。
镜检
切开皮肤上的白色囊或脓包,涂片镜检时可发现虫体,呈狭长蠕虫样,半透明乳白色,一般体长0.25-0.3毫米,宽约0.04毫米;其头部为不规则四边形,胸部有四对很短的足,腹部长,表面有明显的横纹。
预防治疗
(1)隔离治疗病猪,消毒污染场地和用具。
(2)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0.3毫升/公斤体重,一次皮下注射,隔7-10天后重复一次,效果较好。
�存��K����ȃ�用其进行ATP的紧急合成,因为用延胡索酸形成能量的途径比葡萄糖要短。研究证实,应用延胡索酸作为抗应激剂的适宜投喂量是每千克体重投喂100毫克。投喂时间为母猪产仔前10天~15天;哺乳仔猪从5日龄~7日龄到15日龄~20日龄;仔猪断奶、分群、接种实施后10天左右。添加蚁酸、丙酸、乳酸和延胡索酸可防治仔猪疾病
实验表明,在仔猪日粮中添加有机酸可降低仔猪胃内PH值,有利于胃肠道内乳酸菌的繁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防止和减少腹泻发生。此外,有机酸本身也有杀菌作用,如0.2%~0.4%的延胡索酸可杀死葡萄球菌和链球菌,0.4%时可杀死大肠杆菌,用2%加到30℃高温下保存的湿饲料中能防止有害微生物生长,饲料在4个月内不变质;蚁酸和丙酸抑制沙门氏菌、霉菌和梭状芽胞菌作用较强;乳酸对一些病毒和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因此,在仔猪日粮中添加有机酸,可以有效地降低仔猪腹泻发病率,提高仔猪断奶窝重、饲料利用率和仔猪成活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