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快石漠化地区畜牧业发展,改善养殖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丹江口市坚持把发展肉牛养殖作为重要抓手,以石漠化地区种草养牛为突破口,大力推广“165”养牛模式,和“草+沼+畜”等养殖模式,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和草食畜牧业双赢发展。
一、大力推广“165”养牛模式
截至目前,通过在石漠化地区种植牧草,全市共发展“165”养牛模式户192户,规模3775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1192头,商品肉牛存栏2623头。2010年在习家店镇建设”165”养牛模式示范点1个,入户农户10户,饲养能繁母牛100头,年出栏肉牛80余头,收入30万余元。主要做法是:
1、肉牛品种选择
常年存栏优良地方母牛或杂交母牛6头,采取细管冻精冻配技术对母牛进行配种,以利木赞或夏洛莱品种冻精为首选,生产的杂交后代公牛用于育肥,母牛可作生产群开展三元杂交。
2、开展种草养牛
一般推荐春季用墨西哥玉米,高丹草、狼尾草、苏丹草等优质牧草品种为主,秋季以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等优质牧草品种为主。采用套作、间作、轮作等方式生产青饲料,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按3:7配制使用,确保饲草饲料均衡供应,特别是解决越冬早春草料严重不足的问题。
3、利用秸秆养牛技术
各种农作物秸秆都是养牛的好饲料,建设了必要的青贮氨化池,大力推广应用秸秆“三贮”(青贮、干贮、微贮)、“一化”(氨化)秸秆养牛技术。
4、采用“杂交牛+青贮氨化(优质)草+配合料+舍饲圈养”的肉牛生产技术,发展肉牛生产。
二、大力推广“草+沼+畜+果”养殖模式
“草→畜→沼→果”生态果园模式是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新型高效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丹赵路办事处毛拉坪村幸喜玉是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在石漠化荒山上种植果树,林间种草,发展畜牧业,先后种植果树2000棵,林间种草300亩,饲养波尔山羊350只,肉牛30头,建沼气池一个,利用沼液给果树施肥,探索出了“果+草+畜+沼”生态养殖模式,年收入20万元。带动了全市500户养牛户在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养殖业。
总之,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草食畜牧业取得了明显效果,。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资源化利用、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发展的养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