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养殖,是指在基于当地的资源、环境等社会条件下,养殖户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经营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以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为特征,以发挥最大生产潜能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科学养殖方式。近年来,区畜牧局在参考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汲取各地特色养殖经验的基础上,依托我区“七山二丘一坝”的土地资源优势,帮助铜茨乡营业村开展“山区适度规模养殖示范小区”试点,探索养殖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模式。
一、做法与成效
铜茨乡营业村是铜街子电站移民村,共4个村民小组、267户、721人,经济发展面临“出门就爬坡,出村要过河,货物进出难,创收项目少”等因素制约,农业和外出务工是该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存在产业特色不明显,更缺少支柱产业等问题,属于典型的贫困村。
为帮助营业村村民致富兴业,2012年初,我局以打造产业特色为突破口,组建一支畜禽养殖专家组,深入营业村进行调查研究。经调查发现:由于大部分村民畜禽养殖规模小、生产粗放,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与外出务工相比畜禽养殖效益较低。同时受市场、技术和疫病等因素影响,导致养殖风险高却收益小,农户正在逐渐退出养殖行业,圈舍闲置率达70%以上。但从其硬件基础和软件条件来看,仍具备改造发展50户常年存栏5头以上LY能繁母猪、年出栏1万头优质生猪的“山区适度规模养殖示范小区”条件。我们紧紧围绕“生态良好、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主题,利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进行支撑,多方筹措资金22.5万元,开展成片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技术模式集成研究与示范,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在营业村实施“山区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示范小区”建设。
我局与铜茨乡积极协作,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衔接,安排专人帮助村上成立“乐山市沙湾区柏杨畜禽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村委会主任何俊武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乡畜牧兽医站站长担任监事。合作社发动饲养5头以上母猪的农户自愿入社,进行圈舍维修改造,实施标准化健康养殖。目前,已有19户农户入社、占农户总数的7.1%,存栏母猪282头,占全乡母猪存栏的41%,其中4组养殖户刘庆忠存栏母猪达到28头。另外,还有31户农户也有入社意向,正在接受技术培训,着手筹措资金、改造圈舍、引进猪苗,全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山区适度规模养殖示范小区”初见雏形。
二、经验与体会
(一)适度规模养殖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要继续发挥畜牧业在助农增收中的作用,就必须引导农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畜禽养殖的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适度的规模养殖,在劳力方面,饲养户可以根据自家劳动力情况选择养殖规模,不用雇佣养殖人员而降低养殖成本;在饲料方面,饲养户可以就地生产或就近购买大部分原料,从而节约饲料成本;在管理方面,饲养户可以通过参加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方便灵活地采用科学化饲养管理模式,依托专业合作社和技术专家组的服务指导提高养殖水平。我区养殖业正处于散养户向规模户转变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地理位置、经济能力,还是养殖技术,都决定了不能发展大规模的高度集约化养殖,专业化适度规模养殖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二)适度规模养殖是山区农民奔小康的重要路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山区农村猪舍空栏率近60%,如果合理开发,一是可以快速壮大养殖规模,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可以大幅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服务对象和范围,增加其收入、稳定其队伍、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三是可以与大型养殖企业形成合作共同体,实现企业、农户、服务人员等多方共赢;四是能在当地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除了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也能有效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问题。如果“山区适度规模养殖示范小区”项目试点成功,对全区将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果,预计可发展年出栏万头优质生猪专业村20个,母猪存栏达到1.5万头、优质生猪出栏20万头,牧业总产值将新增5亿元,农民增收1亿元,实现畜牧业产值翻1番的目标。
(三)适度规模养殖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区七届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大山区扶贫开发力度”中包括了营业等5个村示范片建设的目标,这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畜牧主管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密切配合,对适度规模养殖示范小区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可以有效提供政策法规、项目资金、行业信息、技术普及推广等公共服务和支持。乡镇畜牧兽医站在疫病预防、诊治、畜产品安全监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村“两委”主动参与,村委会主任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利用“一事一议”等渠道,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有效解决各种问题。以合作社名义进行统一管理,在种猪引进、饲料兽药采购、生猪销售等方面,可以与各方经营者在谈判中占得相对有利的地位,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