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饲养路在何方
————从黄浦江死猪事件说开去
2013年3月上海黄浦江松江段水域突然漂浮大量死猪,据有关部门调查得知:这些死猪系上海上游地区养殖户抛扔病死猪所致。我们不禁会想,这种简单粗放的病死牲畜处理方式对养猪户来说只是“举手之劳”,而对下游群众的饮水安全却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一头头死猪连成一片随江而下,触动了黄浦江两岸人们的心,也使得人们群众亲切的称之为“排骨汤”。我们的畜牧饲养为何存在如此严重的生态安全隐患,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畜牧饲养基础“软、硬”皆短。
这些年,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取得了长远进步,但畜牧业科学化发展却十分不均衡,多数地区还处在探索阶段,这就使得与之相配套的软性技术支持和硬性饲养基础设施建设还难以跟进。这两大短板直接导致我国畜牧饲养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很多投资者自己没有任何饲养经验,只是盲目跟风,对预期产出错误估计。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的经济收益无法保障,并且饲养成功率也很低,病死牲畜的后续处理又给环境带来了安全隐患。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方法还需尽力提高我们的饲养水平和饲养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政府要积极探索科学饲养道路。吸纳人才,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团队走进基层实地指导,教授养殖户饲养经验,帮扶养殖户做好牲畜疾病预防和病后治疗工作,从根源上提高饲养成活率。另外,政府还应该引导、扶持养殖户向集约化、规模化饲养发展,逐步淘汰散养,混养等小规模落后饲养方式。建立统一抗病标准,统一饲养硬件条件标准,通过“软、硬”双管齐下,探索出一条科学化畜牧饲养之路。
——畜牧饲养保障“前、后”失调
饲养技术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可我们对饲养需求是迫切的。在短期内很难提高饲养成活率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我们亟需提高后续死畜安全处理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对我们政府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对基层政府的实践工作能力是一种考验。基层政府要做好调查工作,统计死畜污染量。基层领导不仅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根据统计数据在留有余量的情况下充分做好死畜无害化处理设置建设,切实做到无害化处理能力全覆盖,消除环境污染风险。
此外,我们政府还要对病死牲畜实行定点回收处理补贴制度,一方面能够降低养殖户饲养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控制污染源流向。
在畜牧饲养科学化之路上,我们会遇到的困难还远远不止这些,不管这些困难是什么样的困难,它们都与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息息相关。只要我们不断提高畜牧饲养能力,完善事后处理方法,类似黄浦江死猪这样的事件将完全可以避免。相信只要我们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关心生存空间健康发展。我们一定会得到各层人们的拥护和支持,最终促成畜牧业科学发展、养殖户生活富裕、公共环境相对安全的多赢局面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