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林强,“名校博士生”一个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脸憨厚的小伙他一手主导创办的江油市九岭镇五石村三一生态养殖场,改变了当地群众对农业的认识。
5点起床、5点半锻炼、6点巡视养殖场……林强的每一天都这样开始。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脸憨厚,每天跟几千头猪打交道——无论从形象还是气质上看,都很难把林强与“名校博士生”联系起来。但他又与普通农夫有明显差别:他一手主导创办的江油市九岭镇五石村三一生态养殖场,改变了当地群众对农业的认识。
从2005年的几十平方米的简陋猪舍圈舍,到现在占地1700多亩的田园般大型生态养猪场;从10万元创业,到现在2千多万资产,年纯收入300多万元,林强形容自己“正进行一场理想与现实的融合实验”。
理想与现实结合的寻梦者
五石村是林强的故乡。2005年,正在北京攻读博士学位的林强回了一趟家,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哥哥林刚分家十余年,全家存款不足1万块。首都的霓虹与家乡的贫困在脑海中交叠,林强不由感汉:“农民真苦。”这也促使他开始思考:何不利用所学知识回去做点事?
当时,林强的姐姐林玉华在绵阳城区经营一家餐馆,每天产生大量潲水。于是林强向同学东拼西凑借来10万块钱,一个存栏200头猪的养殖场建了起来。他在北京遥控指挥,哥哥林刚在老家操持。
凭着林强对市场行情的准确判断,当年出栏的200多头肥猪就净赚了10多万元。2007年,养殖场规模扩大,利润提高到40多万元。这一年,取得博士学位的林强也回到家乡。
面对周围乡亲“这么多年书白读了”的不解之声,林强总是淡淡一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像踢足球,再流血流汗也不觉得苦。”
2009年,在各方支持下,通过滚动发展,林强投资2200多万元,建起了38座圈舍,最高存栏可达2万头,并开始饲养母猪,搞自繁自养。靠着勤奋好学,林强还熟练地掌了种养殖技术和园林设计,去年,养殖场出栏生猪4000余头,纯收入达300多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也让林强对未来充满希望:“小时候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才能到镇上。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他认为,一股从农村出身的能人“回流潮”即将显现。
他的大学同学李勇保就是一个典型。在林强的影响下,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弃了50万元年薪的工作,和林强一样开始“农夫”生活。尽管现在年薪只有10万,但李勇保却坦言过得非常自足。
在林强和李勇保看来,他们的选择不同于普通的大学生创业,而是对当代“三农”问题的一种新探索,“只有自己去做,才知道问题和解决之道在哪里。”当心中的农场慢慢变为现实,他们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