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2011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国外市场需求减退、管理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了“内忧外患”困境,不得不开始进行转型。然而,在企业决定转向新的发展目标和模式时,不但有战略选择的风险,同时也面临与原有的业务、组织形式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冲突,因此转型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程。企业由于对行业和竞争者的分析不到位,被有限和错误的数据误导,或受到本身文化及管理流程等局限,又或者迫于股东追求阶段利润的压力,导致转型期在战略选择、战略执行和战略控制时,常常出现一些失误,其中不少甚至是致命的。
企业愿景缺失或者不清晰
企业要思考三个问题:企业是什么?将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这集中体现了企业的愿景,是企业最高管理者头脑中的立场和信仰,是对企业未来的设想。它们是企业战略制定和评估的依据。
清晰的企业愿景能帮助企业指引、聚合及激发大部分成员的行动力。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愿景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出现了所谓愿景管理——结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的,通过开发愿景、瞄准愿景、落实愿景的三部曲,来建立团队,促使组织成功及组织力量极大化发挥。愿景管理更加注重强调核心价值、使命、组织层次的宏大远景目标等对企业变革与长期发展的激励作用,更加注重战略的未来导向和长期效果。
构建与贯彻有效的企业愿景是成功的关键。企业转型时期,无愿景的战略选择,将难逃员工间永无休止的争论,不但浪费时间,还会严重打击士气;对愿景未做适应性的调整或者未在组织内充分沟通,员工除非确信转型有可能成功,否则即使对现状不满,也未必肯投入变革中;若加上企业主管因不想处理棘手的人和事,前后言行不一,对企业转型时期的变革计划杀伤力更大。
好高骛远、高估自身优势
战略制定过程所要决定的主要问题有:企业进入何种新产业?放弃何种产业?如何配置资源?是否扩大市场范围?是否进行合并或建立合资公司?如何防止被敌意接管?没有任何企业拥有无限的资源,战略制定者必须确定在可选择的战略中,哪一种能够使公司获得最大收益。战略决策将使公司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特定的产品、市场、资源和技术相联系。
转型期企业,往往在原有的领域中取得过一定成绩,在自审时经常出现内视偏差,喜欢以自认为的强项为基础来形成战略,而忽视了一点——真正符合战略目标的优势应基于企业能比竞争对手做得好的地方,在于公司哪里与众不同,是否选择了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许多管理者在企业转型之初,并没有建立起充分的危机意识,不仅“高估了自己推动组织变革的力量”,同时又“低估驱使员工离开舒适安逸环境的困难度”,导致日益恶化的“体质”与员工焦虑感交杂,强化了变革行动的排斥感。
错配短期战术与长期战略
处理好长期战略与短期战略的利益平衡,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迫于股东追求阶段利润或者企业最高管理者急功近利,往往会导致企业的战略短视,过于关注短期的得失。短期的战略称为阶段内的经营目标更为合适,但短期的经营目标必须迎合长期的战略目标,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这样,企业不论是换届、换人,都能保证目标的延续性。例如很多家电生产企业,战略上希望转型,从生产加工型企业,转变为技术研发型,能成为行业最新技术的领导者,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上均制定了相应的长期战略。然而,为赢得短期内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化,追求相对的优势,它们又不惜采取价格战的方式,无法顾及研发、产品质量等与长期战略休戚相关的环节,导致企业短期战术与长期战略不匹配。
只有战略愿景没有阶段目标也不行。企业转型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看不出未来半年或一年内能有足堪为小里程碑的收获,往往就会放弃甚至会成为反对者。很多转型失败的案例,一般都没有规划变革系统,没有目标,也无实质激励,变革的幻想自如空中楼阁般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