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世界金融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投资丑闻“郁金香陷阱”,尽管它距离我们已时光久远,却并不让人感觉陌生。
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其他城市的市场上出现了郁金香交易,仅靠这一交易品种就形成了一个新兴市场。为了提高交易效率,并使交易更加专业化,人们把郁金香的花种按照重量进行估值,给每个品种的花种附上正式的标签,标明成色质量。其中某些品种立即变得备受追捧,其受欢迎程度可以与股市上的热门股、黑马股相媲美,价格以无法阻挡的趋势飙升。
这一投资热潮很快从有钱人家席卷到社会各个阶层,人们倾囊而出,还有聪明人甚至做起了期货和期权交易,好行情不断吸引新的买家加入其中,如此循环往复,行情不断走高。
狂热的投资让花种的价格涨到离谱,但已经没有人关心等价交换原则,或者一株花到底该值多少钱,直到前期获利的投资者开始抛售手中的期货合约,导致郁金香价格陡然下跌。急转直下的行情让泡沫迅速破裂,荷兰也因此陷入了很长时间的经济萧条。
跟风炒作那些外表华美但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这种不理智的行为至今仍在不断重演,比如白酒、瓷器、国画、某只股票、某公司的期权等。当看到美妙绝伦的回报率,再谨慎节俭的投资者也难以克服拼死一搏的冲动。
当然,追求高利润的欲望并不是让投资者陷入窘境的唯一原因,对于正确的投资和投机之间究竟有何种分别,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以下便是你可能遇到的陷阱,除了要克制自己的贪婪之外,你还需要具有足够的判断力。
1 某只股票明天将大涨或涨停
说这话的是彻头彻尾的骗子。
骗术是这样展开的:先给你发短信、打电话,约你跟他们炒股,告诉你他们公司资金雄厚,可以随意拉升股价,并直接说出明天哪只股票将被拉升或涨停。如果你跟着操作,很可能惊奇地发现,这帮人说得还真准。尝到甜头之后,你再想得到股票推荐信息就要花钱了,要么成为某组织的会员,交一定的服务费,要么需要拿出资金,由对方操盘。对方承诺的收益率一般能达到月收益率20%以上。
尽管听上去就极其可疑,但因为有了此前预测准确的事实,投资者的疑虑就会被打消不少。但只要你出了钱,结果便毫无意外了,轻则亏损,推荐的股票再也不准,重则钱被席卷一空,有去无回。
旁观者一眼就能看出这是骗人的把戏,但问题是,为什么开始骗子说的话是准的呢?他们玩得也是概率游戏。比如总共有1000名对象,他们会推荐同一只股票,一半告知股价将上涨,一半告知其会下跌,如果第二天涨了,他们就继续联系其中500人,接着再为他们继续推荐股票。这种手法会让一小部分人感觉自己得到的信息总是准确的。真正上当的也只是这一小部分“幸运者”。
回到投资者自身的原因,除了求钱心切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投资者出现几次正确的交易行为和准确预测后,会逐渐从谨慎发展为自信,甚至进入盲目乐观的状态,最后,投资行为便越来越冒险,对于决策失误和投资失败的估计都会被抛之脑后。
2 这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只有中上亿元的彩票才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中奖的可能比大白天走在路上被雷劈的概率还低。在投资上,则不存在这一说,用这种措辞,更多是为了把你引入精心布下的陷阱。
近期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去年的白银,当时白银被奉为“人们一生最大的投资机会”、“穷人最后的投资机会”,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在2011年5月前,白银一路飙升,屡创新高,仅4月份一个月的涨幅就达到27%,在4月28日,国际银价达到年内最高价49.54美元/盎司。就在人们期待白银超越50美元时,几天内,白银价格迅速下跌,一度跌了近三分之一。不少做白银杠杆交易的投资者在此轮暴跌中爆仓,黯然离场。
如果幸运者在达到峰值时出逃,那至少还算抓住了个投机机会,不过这也并非千载难逢。在1980年,白银就曾达到过每盎司50.35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但这是投机者亨特兄弟操纵白银期货的结果。在达到这一数值后,白银价格同样出现近乎崩盘的状况。虽说没有证据表明,去年这轮暴涨暴跌来自某机构或个人的炒作,但历史总在重演是亘古不变的事实,你不必为某个“千载难逢”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