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寻找每个传统产业的"痛点",一旦找到,就会根据这个"痛点"设计出解决方案,从而助推产业升级。养猪业的最大"痛点"在于养殖成本太高。整个猪产业链都要行动起来,要帮助养猪人降低成本,只有让养猪人活下来,整个产业链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
都说“放在风口上,猪能飞起来”,在即将到来的2016年,生猪产业将面临诸多政策和市场利好,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一旦搭乘“互联网+”快车,实现产业升级,整个产业有望插上腾飞翅膀。然而,由于一些不利因素,产业链上也存在一些不能忽略的“痛点”,如不能及时正确地对待,甚至会演变成为行业掣肘。
最大“痛点”:养殖成本太高
分析师冯永辉已从事行业研究13年,他表示: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已经得到了整个行业的积极响应,成功吸引了很多风投进来。互联网+金融+资本,三翼联动,定能让整个产业腾飞。
“生猪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如何才能嫁接到‘互联网+金融+资本’这一新兴产业模式里去?”有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
冯永辉从容地回答:“互联网+正在寻找每个传统产业的‘痛点’,一旦找到,就会根据这个‘痛点’设计出解决方案,从而助推产业升级。”
冯永辉认为,养猪业的最大“痛点”在于养殖成本太高,其中包括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我国目前的成本比国外高50%,且每年都呈现出上涨态势;其次在于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其三在于猪粪便处理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其四在于包括抗生素滥用和病死猪乱扔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冯永辉看来,生猪养殖之所以成本高企,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养猪企业里,销售业务员的数量远远大于生产者的数量,企业为了做市场,到处搞人海战术。业务员的数量多到啥程度?举例说,许多养猪场的看门狗嗓子都喊哑了,这是因为大门不让人随便进,但饲料业务员不停来敲门,这个前脚刚走,那个后脚又来了,只要有人敲门,狗就叫,直叫到口干舌燥。业务员数量多,直接导致销售成本高企,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成本还是由养猪人承担。最终,这些成本就会反映到猪肉价格上,让消费者买单。
另外,养猪行业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是:会多。全国养猪企业平均一天一场会,这个行业有1万多家饲料企业,2000家售料企业,养猪人天天开会。会议成本高企,最终也要让消费者买单。看看这些会议把养猪人都“惯”成啥样:养猪人参会,厂家要有专车接送,否则不去捧场,此外,还要管吃、管住、管旅游,另外还有泡澡、唱卡拉OK等等娱乐项目,还要有礼品。七七八八算下来,一个养猪场随便搞个会都得花掉几万元、十几万元,一年下来就花掉上百万元,这些成本都要摊入饲料成本,最终让消费者买单,如果把这些不合理的会议砍掉,猪价成本会下降30%。
冯永辉强调“一个令人堪忧的现状”在于,中国的养殖业占全球50%,但饲料价格却大大高于国外,去年美、德、巴西、越南的饲料成本只有相当于人民币4.0-4.5元/斤,而我国的饲料成本是6.0-6.5元/斤,一度还达到7.0-7.5元/斤。国内养殖成本这么高,一旦外资进入,势必挤垮很多养猪人。到那时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