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估计是有史以来众多养猪上市公司和中小规模养猪场盈利最为丰厚的一年。生猪价格仍在“牛市”中一路飙升,饲料大宗原料却在熊市挣扎。在这十年一遇的行情下,真是“买股票不如买头猪”。
按照目前生猪养殖成本和出栏价格来估算,自繁自养每头猪盈利至少在800元,多的能达到1000元/头。一个年出栏1000头看起来实在不怎么起眼的小规模猪场一年可以赚80-100万!更别说那些年出栏上万甚至几十万头的规模猪场!估计到年底,一大批养猪场老板,类似于2011年那样,纷纷换开“宝马”现象又将重现。
但是最近不断攀升的猪价已经进入舆论风口,引起了从政府到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一度造成养殖者的恐慌。
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最新数据,全国生猪平均价格达19.48元/公斤,部分地区已突破20元/公斤大关,猪粮比达9.84:1,已突破《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9.5:1的红色最高级别预警区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CPI同比上涨2.3%,是自2015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2时代”,创19个月新高。有分析认为2月CPI数据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在于鲜菜与猪肉价格的上涨。舆论对于政府出手调控的预期不断增强。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政府不会直接干预价格,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管和服务上
猪价一头连着人们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增收的“钱袋子”,政府会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猪肉价格仅占CPI中比重2.33%,猪肉价格上涨还不至于对居民的消费水平造成很大影响。并且这猪价上涨与前几次经济背景是不同的,在2008年和2011年的时候CPI在7%和5%以上,有通货膨胀的表现。而当前CPI2.3%与政府全年CPI的调控目标3%还有一定距离,近似于通缩。
近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负责人也强调,次轮生猪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是产能的持续缩减的结果,带有恢复性和补偿性,是过去三年生猪价格偏低引发产能适应性调整的结果。
在去年年底发布的新版《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中出现了几点变化:将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从固定值调整为区间设置;明确了冻猪肉收储的最高量,同时收储信息越来越透明化;在依靠市场调节的同时,通过启动发布预警信息、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措施,不再单纯地采用补贴措施。从中可以看到,政府对于生猪市场的调控态度更加坚定与成熟,将更多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