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从美国进口价格比中国便宜一半以上的猪肉呢?“买最便宜的”,当然是最简单的经济学逻辑,但涉及到农业产品、农业保护时,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春节后,国内猪肉价格快速上涨,一路推动了CPI上行。中国肉制品巨头——双汇公司的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猪肉价格太贵,应该下跌。”但是,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农牧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中认为,双汇唱衰猪肉是“讨好消费者,是想利用自身优势,把美国低价猪肉投放中国市场”,如果进口替代得逞,美国猪肉会对双汇的竞争对手带来压倒性优势。
其实,所谓“猪价的周期波动”是中国物价波动的重要因素。2006年、2010年,猪肉价格都发生过暴涨的现象。据安信证券的观察,2014年前,畜禽养殖产能过剩,处于去化状态,2014年4月生猪价格到达底部(10.45元/公斤)开始反弹,到现在猪价已经超过19元/公斤。基于预期,仔猪价格涨幅更猛,同比上涨也近100%。
猪价峰谷价差很大,过去几轮周期,峰部价格都是谷部价格的2倍以上。为什么价格波幅如此之大呢?因为生猪养殖户集中度不高,尤其在东北,养殖规模化程度低,散户行为特征较为明显。规模不大的养殖户在进行决策时,缺乏预见性,因为他们的规模比较小、抵抗风险的能力弱,也没有能力进行逆周期操作,只能被动地跟着市场的周期进行增产或者减产。这就形成了“猪周期”:猪价下跌-养猪户减少减产-供给减少-价格上涨-养猪户增多增产-供给过剩-猪价下跌。
从这点出发,王中指责错了对象,“双汇借进口猪肉打压猪价、损害了养猪户的利益”的指控不成立。对养殖户生产经营冲击最大的,并不是进口猪肉,而是猪肉的价格周期,这是由养猪业的产业集中度太低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