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常有,但“超强猪周期”不常在。
目前全国的猪肉存栏量,供应量,和前几次周期有何不同?猪周期如何影响养殖企业及农户?未来我国养猪业将呈现怎样的格局和发展趋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国内养猪行业多位权威人士,解析了这次“超强猪周期”的背后逻辑。
“超强猪周期”从何而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自2004年以来,已经出现了3个明显的“猪周期”:2004年~2007年、2007年~2011年、2011年~2015年。
“为什么说2016年是‘超强猪周期’?因为已经超越了2011年的高点。”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016年的3月,生猪涨到了9.9元一斤,超过之前最高点——2011年6月的9.8元/斤。
“供需矛盾是此轮猪价上涨的核心推手。”赢众投首席农业分析师张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多数养殖户因为深度亏损被市场淘汰,幸存下来的养殖猪场由于亏损也没能快速反应市场上涨行情进行增栏。能繁母猪存栏数量连续下跌30个月、过快的产能出清导致2016年生猪市场供给短缺,出现大约500万吨猪肉供给缺口。“但百姓对猪肉的需求一直是平稳的,这样就形成供需失衡导致价格上涨很快。”优食管家CEO李文宪认为。
国内某券商农业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环保政策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因为环保政策的影响,很多小的猪场在改造,达不到排放标准的猪场一律拆,很多散户没法养猪了。冯永辉补充说,“光一个浙江省,就拆掉了60%到70%的产能。”冯永辉还认为,从2015年12月开始的寒潮也是罪魁之一,使得行业爆发仔猪腹泻,病毒性和传染性极强的腹泻导致仔猪的死亡率非常高。
现有养殖结构加剧“猪周期”
根据冯永辉提供的数据,按照年出栏500头以上为规模化猪场的官方标准,目前规模化猪场占比50%,另外一半为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夫妻店”散户。而在规模化猪场中,上市公司不到50家,占比不到10%。以上市公司为主的规模化养殖集团与“散户”比例相差非常悬殊。
不仅是猪场数量悬殊,产出生猪数亦然。冯永辉表示,我国养猪业有“十大巨头、牧原股份、大北农、天邦股份、金新农、正大集团、中粮集团、扬翔集团),这10家公司的年出栏量加在一起约为4000万头左右,而官方数据年出栏量是7亿头——“十大巨头”占比还不到10%,“加上全国大概3500个年出栏1万头的猪场,两者一起差不多才达到总量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