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邦、牧原、温氏9月生猪销量同比增长321.67%、209.77%、13.93%,大企业扩张产能开始释放,对国内猪价的冲击将越来越明显!
生猪销量暴涨321.67%、209.77%...温氏、牧原、正邦最新数据出炉,我们该担心什么?
国庆、中秋双节plus版黄金周假期刚过,养猪大企便开始陆续公布9月份生猪销售情况。其中最为耀眼的莫过于正邦科技的成绩单,10月9日晚间,正邦科技公告称,9月份其销售生猪45.85万头,同比增长321.67%;销售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379.00%。生猪出栏和收入同比均实现了百分之三百以上的增长。
牧原股份也表现抢眼,9月份生猪销量79.3万头,同比增长209.77%;销售收入10.64亿元,同比增长130.30%。而国内养殖巨头温氏生猪销量虽同比增长了13.93%,但收入却同比减少了7.52%。
正邦何以实现生猪销量321.67%的增长
除了温氏、牧原和正邦,天邦的生猪销售量也环比增长了19.74%,销售收入环比增长18.71%。9月份业内养猪巨头们的生猪出栏高了如此之多,为何?
毫无疑问,这些养殖企业这几年进行了疯狂的养殖扩张,而现在,攒了这么久,终于到了释放的时候。其中,出栏量同比增长最大的正邦在公告中表示,2017年9月,公司生猪销量及收入均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生猪养殖业务产量进一步释放。温氏也在公告中说明,公司商品肉猪销量同比上升主要是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商品肉猪出栏量增长所致。
事实上,大家扩张力度谁也不比谁差多少,但正邦的生猪出栏增量达321.67%,而温氏仅13.93%,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差距呢?这其中正邦有其特殊性,其半年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半年出栏量仅有96.42万头,同比减少了24.44%。
怪?不怪。一方面,相比温氏而言,正邦科技目前的养殖体量还非常小,因此,在数字层面相对容易取得漂亮的成绩;另一方面,今年正邦在养殖模式上进行了大调整。在此之前,正邦主要以自繁自养为主,当时其仔猪销量巨大,而今年则大力推动“公司+农户”,充足的仔猪源可以支撑“公司+农户”的迅速扩张。其在半年报中也指出,下半年,正邦科技将继续增加产能,提升母猪存栏量和内供仔猪产量,肥猪出栏量也将大幅增长。
为何牧原、正邦都实现销售收入翻倍增长,温氏却下滑
从温氏公告的数据来看,其9月份生猪销售收入为27.54亿元,同比下降7.52%。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销售均价的下降,温氏9月份生猪销售均价为14.65元/公斤,同比大幅下降20.55%。温氏在公告中表示,受国内生猪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销售均价同比下降,导致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猪价指数监测数据显示,去年9月份生猪均价最低为8.66元/斤,最高则为9.39元/斤;而今年整个9月份生猪均价都处于7.5元以下的水平。也就是说,今年猪价持续下行,温氏销售收入受到影响并不意外。
那为何牧原、正邦可以实现销售收入翻倍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它们的基础体量相对较小。相对321.67%以及209.77%的生猪销量增长而言,从数据上来说,猪价的下降并不足以导致收入的下降。因此,正邦和牧原是通过大量提高生猪销量,进而拉高收入。也就是说,正邦、牧原所谓增幅巨大,仅是相对其自身而言;这些数据仅适合纵向比较,而不适合与非同一个量级的温氏等进行横向比较。
大企业扩张产能开始释放,我们该担心什么?
回顾9月份,养猪大企集中出栏,从需求端而言,一方面是由于国庆、中秋两个假期带来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秋天的深入,国内天气转凉,利好消费从而带动需求。从9月份先短暂上涨后持续回落的猪价走势来看,需求提振而价格回升,后来集中出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猪价回落。
展望未来,大企业蓄积的庞大的生猪产能才刚开始释放,也就是说未来这些“骚动”的产能仍将大量地持续释放,对国内猪价的冲击将越来越明显,这也是为什么业内普遍不看好2018年猪价行情的原因之一。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大企业的产能扩张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收购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产能恢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对此我们不能否认,然而,我们也需看到,各大企业与各地政府签订养猪框架协议、新建猪场等都是平地起的产能,而非只是现有产能改名换姓。
无论如何,产能恢复是大势所趋,现在是资源整合的时代,对于中小猪场而言,要想生存,要么从养殖本身的角度出发——抱团取暖;要么从食品终端的角度出发——做差异化养殖,打响自己的肉食品牌;要么从产业出发——跨产业发展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比如做旅游休闲农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