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国际大豆价格的大幅上涨,另一边是国产大豆的惨淡收场;一边是国内大豆需求旺盛,另一边是国产大豆产量堪忧;一边是进口大豆量的再创新高,另一边是国产大豆的日益萎缩。
据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9月,中国进口大豆数量497万吨,金额32284.8万美元。今年1-9月,中国进口大豆累计数量4430万吨,金额255359万美元。数量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17.7%,金额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18.1%。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2年全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预计将达到5750万吨左右,再创历史新高,较上年的5263万吨增长9.3%,近500万吨。今年我国大豆产量仅为1280万吨,同比降幅超过10%。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升。
“黑龙江是国产大豆的主要产区”,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说道,今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产量低于400万吨,产量比去年下降了30%。“这么大的降幅与进口大豆导致国内农产品结构的不平衡,玉米的工业消费刺激价格上涨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扭曲等有关。”
而据农业部统计,今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仅为8682万亩,较去年下降13.8%。另外受天气影响,大豆单产为112.9公斤/亩,较去年下降5.3%。农业部近期预测显示,今年全国大豆消费量为7439万吨,较去年增加3%。另据报道,中国大豆需求对外依存度高达85%。
对于中国对进口大豆越来越高的对外依存度,王小语认为,应当还要看到中国自主大豆产业在中国大豆产业中的作用。正是由于中国有国产大豆,所以话语权竞价权没有完全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今年以来,美洲天气干旱,耕地面积缩减的新闻不绝于耳,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出现了突破历史纪录的上涨。“但是国产大豆并没有完全追随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根源性的原因之一是在国家调整政策的影响下,同时配合着国家政策,政府拍卖土地,对市场投放200多万吨的大豆,这些对抑制价格的上涨产生了一些作用。从这一点看,国产大豆在制衡国际市场影响这一方面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王小语解释道。
另外王小语认为,此次大豆进口大幅上涨是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出现的,这也是值得警觉的。在全球经济不好的环境下,国际市场大豆价格都能再次上涨,假如没有国产大豆,那么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再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就会更大。
王小语认为,黑龙江作为国家北大仓,黑龙江大豆产业就是中国大豆产业。这个产业沦陷的话,不止影响大豆一个品种,还会传导到其他品种上,如饲料,养殖和食用油的消费,而且还和豆农、加工企业也有一定关系,最终影响到的是国家的粮食安全。
而对于这一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程国强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从1997年我国开始进口大豆,2000年进口量超过1000万吨,到2011/12年度(去年10月至今年9月)达到5923万吨,较上年度增长13.2%。在这个过程中,对进口大豆问题的争论已经超过了12年。在这么多年的争论中,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国内生产、加强进口管理的政策措施,但仍然没有抑制住进口增长的趋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农业资源限制,我国在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的粮食安全方针的前提下,确实拿不出更多的土地来种值大豆。
面对如今进口大豆的冲击和与玉米比价等的原因,王小语认为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的这些政策来看,对大豆品种进行补贴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主要包括对种植户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激活产区的加工环节,在营销环节对产品进行标识这三个方面。
程国强表示,确实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扶持国内大豆生产,特别是要明确国内大豆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内非转基因、高蛋白食用大豆的优势。但是,也要考虑不同粮油品种的比价关系与补贴政策平衡问题。今年之所以东北主产区大豆面积大幅度下滑、产量剧减,主要是玉米大豆种植的比较收益差距扩大而致。目前东北产区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是大豆的3-4倍,收入相差近2倍,因此部分农民放弃大豆改种玉米。
面对大豆进口持续的增长,现在应该讨论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满足什么。如果满足不了大豆的需求,那么进口就是一个必要选项。
程国强表示:“目前我们基本实现了粮食供需的紧平衡。在农业资源刚性约束背景下,若为了增加国内大豆产量,就需要减少谷物生产为大豆腾出耕地。这样就有可能会形成谷物供需缺口,而不得不转向从国际市场进口谷物。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出发,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底线,即必须保障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特别口粮的基本自给。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进口大豆来腾出农业资源生产主粮产品,实际上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因此,现在看大豆进口,需要有一些战略眼光。既要保护豆农的基本利益、维护国内市场的稳定,也要满足国内需求,缓解资源紧缺的压力。大豆进口,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不得已的选择。”
当然,东北大豆减产,进口冲击的影响肯定存在。但是,程国强认为更多的是由于今年玉米比价造成的。“国产大豆作为非转基因产品,大部分用于食用,目前用于榨油的国产大豆估计只有300万-400万吨,而进口大豆全部用于榨油,进口大豆替代的只是用于榨油的部分国产大豆。”
市场解析:中国进口高于预期 大豆趋势性行情需消息指引(期货日报)
当前北半球大豆已经步入最后的收割期。截至10月25日,中国大豆已收割9511.3万亩,完成97.2%。美豆收割也已接近尾声,USDA最新公布的种植进度报告显示,截至10月21日当周,美豆收割率为80%,后市美豆准确的供应量仍需观察。10月份美豆单产预期与市场预期接近,预计后市调整空间相对有限,这意味着美豆产量题材对期价的影响力度将会减弱,市场焦点将转向需求和下年度的供应,特别是下年度南美大豆供应。
全球供应偏紧将提供下档支撑
需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减产是今年影响豆类走势最重要的因素,其影响贯穿2012/2013年度。南北半球减产合计近3000万吨,供给量的下滑打破了原有的紧平衡状态。
在期价创出历史新高后,利空经过了近三个月的市场消化,从7月份至今,豆类、油脂价格的运行充分反映了当前市场年度内供需预期变化。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市场预期南美大豆将会出现大幅增长,但目前距离南美大豆上市还有近半年时间,全球供应在南美大豆上市前只能依赖美国,供需偏紧基调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将为国内外豆类、油脂期价提供较强的下档支撑。
南美大豆供应预期存变数
市场预期南美大豆产量大幅增加是有根据的:第一,历史上南美还未出现过连续两年大幅减产的情况,2013年南美大豆有望恢复性增产;第二,在此基础上,大豆价格创下历史新高,种植收益上升,吸引南美农户扩大种植面积,未来丰收预期将大大限制大豆、油脂价格的上升空间。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场把远期大豆供应的期望基本上寄予南美大豆,如果一旦出现不利于生长的因素,仍有可能燃起多头做多的愿望。如近期南美降雨天气延误了大豆播种,就给本来向好的供应预期增加了变数。
另外从过去的10年来看,巴西在最初的3年里出现过连续减产的情况,而阿根廷大豆产量一直比较稳定。在刚刚过去的2011/2012年度巴西、阿根廷均大幅减产的情况下,2012/2013年度两国继续大幅减产的概率不大,由此预计大豆价格难出现趋势性的上涨行情
中国进口高于预期,港口库存压力大
第二个影响近期美豆走势的因素是需求。由于中国进口高于预期,目前来看美豆出口需求良好。从消费来看,由于前期美豆处于高价,迫使国内大豆进口改变了节奏,导致国内各大油厂库存均出现紧张状态,港口库存快速下降。11月份到明年1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有望每月达到500万吨以上,在当前供应偏紧情况下,中国需求将会提振美豆价格,同时进口成本也会对国内大豆价格形成底部支撑。需要注意的是,如果11月份和12月份到港量逐步增加,终端饲料厂需求并未相应提高,供应压力可能逐步增加,降低厂家原料采购热情,进而导致港口价格承压。
政策面仍不明朗
除了以上因素外,国内政策面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尤其是在十八大召开之际。但目前政府一方面进行抛储,另一方面在酝酿收储,政策面多空交织,仍不明朗。
在抛售储备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我国大豆产区对于新季大豆收储预期不断高涨。一方面,国家对小麦、早籼稻等农产品纷纷提高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国产大豆产量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大豆产量下滑,种植成本上升,农民惜售心理较强,收储价格的提升将对连豆形成支撑。
后市展望
展望后市,豆类市场多空因素交织,市场相对复杂。美豆减产的影响将会逐渐弱化,需求对价格的影响将逐渐增强,尤其是中国进口需求将支撑美豆。不过中国需求恢复可能只是阶段性的,原因在于目前美豆价格较低以及人民币汇率有利于进口等,实际上国内需求因经济放缓仍较为疲软。同时,南美天气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南美天气延误大豆播种,短期对价格会产生支撑作用,长期对产量的影响还有待观察。国内方面,政策影响将会陆续体现,但目前还不明朗。后市国内豆类或将呈现宽幅振荡走势,等待新的题材提供指引,豆一1305合约振荡区间为4500—5000。
后市预测:大豆弱势下行或将持续(期货日报)
在大豆供应紧张格局逐步缓解、国内基本面仍无实质利多的前提下,预计大豆期价反弹高度有限,后期走势仍将以弱势下行为主。
目前大豆价格处于高位,且南美大豆主产区风调雨顺,市场预计南美2012/2013年度大豆产量将大幅增加。USDA在最近一期月度报告中预计巴西将生产大豆为8100万吨,产量跃居世界第一,阿根廷也将创纪录生产大豆为5500万吨。如果南美大豆丰产,全球大豆供应压力将得到缓解。基于全球大豆供应可能缓解以及季节性因素的压力,豆价出现大幅度下挫。如果全球供需紧张局面得不到改善,即便新作美豆及我国东北大豆上市,全球大豆价格也会继续坚挺,所以后市仍需重点关注南美大豆产量。
中国的大豆采购潮一直都是市场炒作的重要题材,是促使价格企稳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国内油厂近期不会集中大规模采购,短期这一题材将很难出现,市场的弱势下行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豆类或存技术性反弹需求
从大豆持仓情况来看,CBOT大豆期货期权持仓非商业基金多头在连续6周减持之后,终于出现资金回流迹象,但仍不够明显,资金是否重新追捧豆类产品、助推豆类就此反弹仍需耐心观察,不要盲目建立长线多单。非商业基金多头上次增仓还是在美国遭受飓风及中国遭受布拉万台风的背景下,这次非商业基金再次增仓,说明豆类大幅下挫之后,资金有进场抄底迹象,短线豆类很可能存在技术性反弹需求,空单需要规避风险。
大豆将面临弱势调整局面
从技术上来看,美豆指数月K线图与RSI走势存在明显顶背离,弱势下行仍是豆类主旋律,豆类将面临相当长一段时间调整期,除非南美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否则豆类将维持弱势调整格局。趋势线和前期高点将会对美豆形成一定支撑作用,支撑点预计在1430美分附近。所以,后期大豆将面临弱势调整局面,下行压力依旧很大。
总之,美豆大幅下挫之后,受到投机基金推动,振荡上涨,给连豆带来支撑,而且南美天气令人担忧,连豆期价将获得一定支撑。但在大豆供应紧张格局逐步缓解、国内基本面仍无实质利多的前提下,预计大豆期价反弹高度有限,后期走势仍将以弱势下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