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的生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猪场的成本和收益。仔猪生长速度快,料肉比低,则占用的资源少,成本自然就下降。但是往往猪场又有很多因素会导致仔猪生长的速度上不去。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影响仔猪生长速度的6个原因。
1、剪牙、断尾、去势应激
仔猪在出生之后,面对外界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受到一些人为的应激因素影响。这其中就包括:剪牙、断尾和去势等。我们知道剪牙是为了防止仔猪在抢奶的时候互相咬伤以及造成母猪乳头的损伤;断尾则是为了防止互相咬尾的现象发生,使仔猪能够快速生长;去势的目的也是为了方便管理,加快育肥,降低料肉比。集约化猪场仔猪出生后1周内剪牙、断尾、去势都要完成,以上操作都会对仔猪造成比较大的痛苦,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仔猪尽快从应激中恢复过来,就会造成仔猪哺乳期母乳摄取不足,增重缓慢,进而断奶后影响饲料的采食,使仔猪发育迟缓;而且当操作不当、消毒不严的时候,还容易形成伤口感染,导致仔猪发病或者死亡。
建议:严格按照剪牙、断尾、去势的规程进行操作,做好消毒工作,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仔猪应激过大、伤口感染等。剪牙、断尾、去势之后产房的员工要细心照料,观察仔猪的恢复情况。给仔猪“三针保健”:2-3日龄、7日龄、21日龄分别注射惠可宁,防止剪牙、断尾、去势等造成的伤口感染,减少由于仔猪抵抗力下降而引发的各种传染病。
2、饲养管理不科学
1)、仔猪环境应激因素影响。如产房、保育舍冬季保温不良,夏季通风散热不好,导致的冷热应激;在转群过程中由于环境改变造成的转群应激等都容易影响仔猪的正常采食,甚至导致发病。
2)、猪舍环境管理粗放,不适合仔猪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在冬季,猪舍通风不良,粪污清理不及时,造成猪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蓄积,氧含量过低;环境干燥,粉尘夹带大量的病原菌造成仔猪呼吸困难,传染病高发。
建议:
1)、注重仔猪饲养管理,特别是仔猪断奶转群和转育肥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转群应激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VP3000,缓解转群、断奶等应激。
2)、保证仔猪良好的生长环境,及时清理粪污,减少有害气体的浓度,增加氧含量。做好冬季保温和夏季通风工作,给仔猪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3、断奶不合理
规模化猪场断奶不合理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断奶的时间不合理,猪场并不根据猪群的品种或者生长状况选择断奶时间,而是常年按照一个时间段断奶。另外,断奶时间过早,仔猪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不足,身体虚弱;断奶时间过晚,影响母猪利用率,而且仔猪难以适应教槽料和保育料。
2)、断奶方法不合理。很多猪场为了方便,选择一次性断奶法。到了合适日龄,直接断奶并转保育舍。这种做法容易增加断奶应激。
3)、断奶后的处理不当的。仔猪断奶之后要适应换料、转群等应激,然而很多猪场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很好的管理保育初期的仔猪,饲料中微量元素的添加、饲养环境的舒适程度等都达不到要求。
建议:
1)、根据仔猪的品种、体况、功用来选择断奶时间。外来瘦肉型的猪断奶可以早一些,而国内品种断奶可以适当晚一些;留种用的仔猪断奶可以稍微延迟;饲养环境优秀、生长较快的仔猪可以适当提早断奶。
2)、断奶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仔猪生长状况进行分批断奶,但是断奶日龄间隔不能过长,最好保证仔猪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提早饲喂教槽料,使用湿拌料,逐渐增加颗粒度和干燥程度,使仔猪平稳度过断奶期。
3)、断奶后继续饲喂一段时间教槽料,在教槽了中添加VP3000,补充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减少仔猪转群应激,增加猪群的抵抗力。同时还可以添加伊克先林、伊克力康,减少保育阶段疾病高发的情况。
4、补料不及时
仔猪补料是为了在哺乳期刺激其消化器官的发育和消化机能的完善,补充仔猪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且使仔猪逐渐适应饲料类型的转变。很多猪场对于补料不够重视,在断奶前3-5天才开始饲喂教槽料,而且简单的使用成品教槽料让仔猪自由采食。固态的教槽料仔猪很难接受,教槽料饲喂时间过短,都可能导致仔猪在断奶时无法真正适应教槽料,导致断奶失重增加。
建议:尽早添加教槽料,在仔猪出生7-10天就开始尝试饲喂液态的教槽料,并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逐步减少液态饲料的稀释程度,使仔猪慢慢接受教槽料。在教槽料中添加VP3000,补充必须的氨基酸和维生素,降低仔猪应激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