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产业调整,广大农民发展畜牧业成为他们致富就业门路之一,但由于人多地少、养殖因陋就简、粪污直排等原因造成养殖场(户)密集、养殖污染严重、疫病多发复杂化、畜产品药物残留,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养殖污染,不仅是造成整个大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因素,也是严重制约养殖业自身的健康养殖与疫病控制问题。“五水共治”,实属一举多得,既促进大环境卫生改善,也促进养殖健康发展、动物疫病控制和畜产品安全提升。笔者对当前与以后的养殖业健康发展与污染治理、疫病防控相互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一些思考,与广大同行商榷。
1、养殖污染与动物疫病存在的危害性
1.1生猪养殖基本情况
婺城区是养殖大区,存栏牛多、猪多,家禽也多。年出栏小于50头的养殖场(户)占总数的48.00%、大于50头小于100头的占19.27%,两者属于“低、小、散”养殖户,合计2056户占总养殖场(户)数的67.27%超三分之二,他们的年出栏数仅为全区生猪年出栏总数的16.26%六分之一,2/3:1/6=4:1刚好倒二八现象。这些养殖户与其他“小、中、大”规模养猪场、其他畜禽养殖场(户)无序交叉分布于一个15个乡镇(街道)的小小县级区域内且主要集中在几个乡镇(街道)的若干个村,相当的密集。
另外年出栏数比率与存栏母猪数比率对照,小散户与中大规模场的出栏比率低于母猪比率,说明他们的养殖水平(包括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繁殖育种等综合)不如家庭式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生猪出栏率高低,体现养殖场(户)日常管理水平、疫病控制水平、繁殖育种水平,也反映养殖场(户)的养殖盈亏水平,也说明养殖规模效应有个最佳值,绝不是越大越好。
原有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大多没有,其原因是养殖场(户)资金本身积累少;二是关键无此认识,传统环境卫生观念差,随意堆放使用粪便、排放粪污习以为常;三是政府除有扶持项目的规模养殖场外,面上缺乏引导;四是养殖场(户)存在区域性总数多而过于集中密集等,政府一定时期还号召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小区建设,但又无污染治理配套设施建设;五是即使有污染处理设施的,但不正常运转情况也存在。
各地情况虽有差异,却类似。生猪养殖总量与环境容量、土地消纳能力的区域性矛盾十分突出,普遍存在养殖环境脏乱差与兼养其他畜禽、无隔离消毒设施、因陋就简无序养殖。养殖不规范处置粪污是目前农村污染最严重、矛盾最突出的污染源之一。出现多起市民悬巨奖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事件是无奈之举,也是矛盾发展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