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群内的咬尾症可发生于任何时候,具体原因目前尚没有完全明白。具体表现为:栏舍内一头或多头猪将其正常的探究行为转化为对同栏舍的同伴,重复撕咬它们的尾巴及身体的其它部位,造成损失、疼痛和感染的风险。
猪群一旦出现咬尾现象,便很难控制,即便是最好的农场。断尾——剪掉约1周龄仔猪尾巴的末端,是全球养猪业一种常规操作,因为更短的尾巴不易引起同伴的撕咬。虽然这种做法普遍有效,但并不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法,在欧洲这项操作已被禁止。
定义优秀的动物福利的最基本特征的5项自由中,远离疼痛和伤害便是其中之一。如果不需要断尾就能够阻止猪只间的咬尾,这种方法无疑对每个人都有好处,包括猪、农场、兽医、屠宰场。
一个全球问题
会议中来自爱尔兰的研究证实,咬尾已经发展成了全球养猪场共同的问题,约影响了全球2%的生猪。在持续2年的研究中,发现约15%的猪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咬尾现象。趋势图表明夏季、秋季更高,表明在温暖季节咬尾发生率会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加,咬尾发生率随之提高。爱尔兰的另一个研究表明,尾部受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断奶仔猪约为5.4%,但生长猪、育肥猪则分别为6.2%、11.0%。
德国也发现了同样的观察结果,部分农场甚至在断奶前就出现咬尾现象。断奶时,约6.3%的仔猪存在小伤,20%的仔猪尾巴有伤口。在所调查的15个农场中,只有两个农场直至生长阶段结束时,仍未出现咬尾现象。
芬兰在2003年就已经禁止断尾操作。芬兰猪场咬尾症平均发生率为2.3%,一份近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芬兰猪场对咬尾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