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1、母源抗体因素
母源抗体水平过高,在注射时未降至一定抗体水平,则会出现干扰抗体产生,或者是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能力。母源抗体水平过于低下,则对新出生的子猪存在很大的危险性,极易受外界病原的入侵。
2、疫苗因素
疫苗的质量。疫苗质量是生猪免疫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免疫效果。而疫苗的生产技术落后,选择的疫苗毒株的抗原性差,毒力不稳定,生产不规范,受污染,免疫效力低下,免疫期短,则可造成免疫原性下降。而出现疫苗瓶裂破损,性状改变,苗内出现异物等导致免疫失败。
疫苗保管。疫苗的生产、流通、储存及使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疫苗和保管规定进行。疫苗对光照、温度有很高的要求。温度不当,冷藏保存误为冷冻保存或者冻干苗稀释后保存则会造成反复冻融过程而改变疫苗性状,从而影响效价;阳光的直射往往会使疫苗的效价降低;疫苗同样存在有效期,免疫效价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疫苗的使用。根据地方流行性特点来使用疫苗,则可大幅提高免疫水平。尤其是在病源复杂,小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区域,需要免疫抗体监测和血清学分析,不同毒株的疫苗无法产生同一相等抗体,不同的血清学型应使用不同毒株的疫苗,方可起到较大幅度的保护作用。而同一疫苗不同的剂量也会使疫苗的效力不同,当使用2头份和4头份的猪瘟疫苗免疫时,产生抗体水平和受野毒攻击后水平分别为1∶32降至1∶8;1∶64降至<1∶64。同时在盲目联合使用疫苗时,则可引起较剧烈的注射反应,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降低疫苗效价,不同的稀释液也因疫苗载体不同而影响免疫效果。
3、免疫接种的因素
消毒。消毒又分为器械消毒和注射部位消毒。很多情况下,未能做到器械使用无菌盒装置,针头不能达到一畜一针,在遇潜伏期染疫的猪只时,可能由免疫注射变为带毒接种,造成疫病的传播。其次对注射部位用碘酊消毒后未用酒精脱碘至干后注射接种,这样极易导致免疫失败。
器械的选择。在注射时,对器械的选择,尤其是针头的选择很重要,针头过短,注射为脂肪层,不利于疫苗的吸收,针头孔径过大,则有可能出现回流,导致剂量不足,而影响免疫效价。
免疫部位和方法选择。使用不同的疫苗,免疫部位应选取最符合疫苗作用的部位,免疫部位的不同,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皮下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口服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空针”的现象,这些势必会造成免疫失败。
4、饲养环境的因素
日粮的营养水平和质量。日粮的营养水平要搭配合理,营养的缺乏则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而在临床和试验方面,蛋白质缺乏将会降低机体抵抗感染的能力和淋巴器官的发育,降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能力,降低巨噬细胞的数量与活性。不均衡则易造成免疫器官的发育不健全和产生免疫功能的抑制,在日粮中是否有霉菌也极大地影响免疫效果,而几乎所有的霉菌素对免疫系统都有破坏作用。例如黄霉素B1和新月霉素产生的T-2霉素会抑制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增殖,霉菌毒素在生物体外对淋巴细胞具有细胞毒杀性。猪日粮中的配比是否合理,会给免疫效价造成比较大的影响。